近年来,我区正在高标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5年1月,我区发布上海市首个区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多领域开展试点创建工作。在全国生态日活动期间,我委将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分享崇明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生动展示我区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实践探索。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创新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主要做法:一是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采用围、割、淹、晒、种、调的综合治理方案,清除互花米草25367亩,互花米草灭除率达95%以上。二是鸟类栖息地优化。构建鸻鹬类、雁鸭类、鹤类的主栖息地,鱼类种类恢复至35种,大型底栖动物恢复至25种。三是加快堤外自然湿地淤涨扩大。利用自然潮汐不断加大滩涂地貌的自然塑造,为过境的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四是建立“生命映像”展馆。展示约250种鸟类标本,约80种鱼类及底栖类标本,设置互动游戏区和完成打卡区。五是创新社会化参与湿地自然教育。紧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宣传方式、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六是举办生态主题展览。以自然建造、艺术展演等多样化的创新活动,拉动周边生态旅游。七是保护区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结合生态节事、自然教育培训、文创等产业培育,打造多元化的生态产品消费场景。主要成效:一是生态修复取得实效。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获得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和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二是自然教育成果丰硕。东滩保护区与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红树林基金会达成合作,将东滩保护区打造为湿地教育中心样板点。三是生态展览蓬勃发展。引导游客充分享受精彩纷呈的展示和系列活动,拉动周边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四是社区共建效益凸显。对自然保护区接待服务功能形成补充,充分转化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对周边社区的外溢生态红利。
以“生态检察+碳汇”将崇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能,为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检察力量。主要做法:一是充分保护生态系统固碳功能。通过无人机测绘、三维建模、委托第三方鉴定评估等方式提高调查的科学性和公信力,通过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保护湿地、林地和耕地资源,减少碳库损失,有效发挥湿地、林地和耕地的固碳作用。二是全面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健全“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办案模式,形成检察机关能动履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企业守法经营的局面,通过高质效公益诉讼履职开展溯源治理。三是积极探索碳汇认购司法实践。在办案中适用碳汇认购机制,总结梳理碳汇认购实践经验,探索公益林造林碳汇项目,打造专业生态修复基地,为检察履职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崇明智慧。主要成效:通过制定方案、办理案件、出台指引、打造基地等方式推动创新项目落地落实。深化北长江口检察协作机制,联合崇启海三地检察机关共同建立北长江口生态修复基地,打造集法治宣传教育、林业碳汇计量检测、补植复绿场所等多职能于一体的生态修复示范点,为崇明碳中和示范区建设、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贡献更多检察力量。
原标题:《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题宣传——崇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分享(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