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甲、乙、丙、丁4四种类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
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传染性最强、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
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
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乙型流感患儿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
3~5 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
答:一是在流感流行季,有流感重型/危重型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发病 48 小时内进行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特异抗病毒药物治疗获益最大。基于多病原流行的现状,在启动抗病毒治疗前,建议及时行病原学检查,以指导治疗。发病时间超过 48 小时有重型/危重型高危因素的患者和重型/危重型患者,如流感病毒病原学阳性,仍应抗病毒治疗。
二是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留取标本送检病原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四是对症治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虽然接种了疫苗不等于一定不得流感,但可以显著降低发病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流感病毒流行株每年发生变异,疫苗也需随之变化。根据相关监测和研究分析结果,我国当前接种的流感疫苗与流行的甲型H1N1亚型病毒株匹配度良好,疫苗接种有效。建议所有6月龄以上、没有疫苗接种禁忌的人群,每年都接种流感疫苗。公众可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接种。疫苗接种后通常需要一定时间来产生具有足够保护水平的抗体,我国流感流行期大多是在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或3月。因此,一般建议大家在流感流行期来临前1到2个月,即9月、10月前后接种流感疫苗。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建议对有重型/危重型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不迟于暴露后 48 小时用药。
(三)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答: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
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
密切观察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
尽可能由一名固定的、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